一部 500 年歷史的手抄本古蘭經,在臺灣圖書館圖書醫院團隊歷時三年的艱辛修復下,終於完成。去年九月館方舉辦「臺灣圖書及檔案文獻保存維護」巡迴研討會,對外完整公開,手抄本古蘭經修復過程。
手抄古本 傳世起點
這部古蘭經手抄本古籍為何會來到台灣?又是在何種機緣下,展開修復?此為穆斯林慈濟志工胡光中於多年前受伊斯蘭研究學會與台灣博物館所託,為伊斯蘭文化展提供古文物展出。胡光中當時從土耳其帶了許多古文物回臺展出,這本五百年手抄《古蘭經》,是他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文物市集遍尋很久才發現的。胡光中說:「我看到這本,雖然它有歷史的痕跡,但它是很有價值的。」《古蘭經》是伊斯蘭重要的經典,是真主阿拉的啟示、穆斯林信仰的根基與生活引導。
伊斯蘭文化展結束後,胡光中就將這部手抄本經典存放於家中。一日,證嚴法師對於伊斯蘭教的真諦如何流傳千古,能夠有這麼多虔誠的穆斯林,感到好奇,因此向胡光中表達想要了解古蘭經經義之意。
於是 2020 年 7 月,胡光中將此手抄本與中譯本,呈給證嚴法師,法師看到這部經典受損嚴重,心起修復之心:「雖然宗教不同,但是道理是相同的,有教育性,有益人間。所以,我想好好地保存,讓這宗教的經典可以收藏於後代,讓不同根機的人能接受到好話,值得收藏而且值得弘揚。」胡光中聽了難掩心中感動,瞬間紅了眼眶。
承擔重責 挑戰開始
由於經書被蟲蛀蝕受損嚴重,因此胡光中受證嚴法師託付,將這本古蘭經交給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圖書醫院進行專業修復。這是全臺第一,也是唯一擁有現代化設備與手工修復書籍技術的機構。
修復師徐美文大膽的接下這個任務,不過,她從沒想到接下來會遇到如此艱難的關卡要克服。
她小心翼翼地檢視書的狀態發現,這本古蘭經歷火燒、水淹土埋與蟲損,封面和封底各有兩個大洞,猜測原本應是鑲有寶石,現在只剩大洞,且牛皮封面已硬化裂化;翻開內頁也斑駁不堪,似有霉斑、泥土、花瓣、毛髮、植物種子、蟲糞與血跡等痕跡,扉頁之間的縫線也已斷裂。這對已有 16 年文物修復經驗的徐美文來說真是一大挑戰:「看到這個書的時候,心裡其實覺得非常惶恐,因為這本書真的太古老了,要修復有非常多的困難。」徐美文說。
五百年歷史 從何判斷?
五百年歷史
從何判斷?
透過顯微鏡仔細查看,徐美文推斷這部經是 15、16 世紀的作品:「阿拉伯世界樹木生長不佳,所造紙張是使用破布及大繩頭中的麻纖維,15、16 世紀造紙原料有麻紙、楮皮紙等,我們推斷這本古蘭經使用的紙張是麻紙。
低溫低氧 徹底除蟲
初步檢視,經書裡至少有三種書蟲,因此必須先置放至除蟲箱進行為期七天的除蟲,徐美文解釋,在 -24.9℃ 的溫度下,灌入99.9%的氮氣,可以達到低溫低氧徹底除蟲。
修復原則 保留原貌
接下來正式展開修復工作。修復古書,每本書況不同,修復師憑著專業知識、經驗與實驗家的精神,每一本書的修復,都有還原它本來面目的獨特旅程。因為沒有標準作業流程,因此徐美文堅持最少干預,保留原貌的原則:「拆完書之後,要還原成最接近它原來的面貌。」
乾式清潔 逐頁清理
首先是基礎工作:清理書頁。要拆書之前先要分離書、再將五百多頁的經文,重新編碼。
這本古蘭經所使用的紙張是堅韌的麻紙,讓它得以留存至今,但也因為如此「才能藏這麼多東西在裡面,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刷」,光是將其中一整頁清乾淨,徐美文前後要清理四到五次,先用軟毛刷逐頁清潔,再用橡皮擦、橡皮粉,進行乾式清潔。
修復歷程 創職涯紀錄
為了清潔書頁,徐美文桌上擺滿工具,「清潔古蘭經用到的道具非常多,十幾二十樣跑不掉。」修書十六載,徐美文「閱冊無數」,這本古經書創下她經手作品四個紀錄:「我們第一次修到這麼古老的書,書況最差、清潔最久、以裱畫技術修補、修復歷時最久的書。」
修補書頁 找紙難題
完成耐心的清潔過程後,徐美文開始尋找修補書頁的合適紙張,過程超乎想像的不順利。「最大的困難是紙張,15、16 世紀阿拉伯世界製造紙張的原料,應該是麻跟棉的成分比較多,跟我們現在的很不一樣。」
她尋訪專業的造紙廠與代理商,試過楮皮紙,硯皮紙,甚至竹紙,經過了三、四個月,還是沒找到材質與顏色合適的紙張。徐美文突然想到,她曾經買過一款日本的麻紙,最終選定採用與古蘭經紙質、厚度相仿的日本麻紙。巧合的是,而這批多年前買的「舊紙」,反而更適合用來修補這本經書:「它不會因為氣候驟變,產生大變化,新紙也容易拉扯更舊的紙張。」解決紙張的問題後,為了要讓日本麻紙的顏色趨近古蘭經紙張顏色,她跟團隊決定自己調色染紙,這項大膽的決定,又實驗了四個月。
摸索染方 做舊紙張
「麻紙的顏色很白,我們要想辦法把它染成做舊的感覺。」剛開始徐美文採取植物染,但總是染不出滿意的顏色,「我煮了很多植物,例如:黃柏加上墨、花椒加上墨,還是染不出合適的顏色。」多次失敗後,徐美文忽然想到,中東地區植物少的環境特性,因此,她改用礦物顏料,經過多次調配,總算確認配方。這是她與團隊從零開始摸索試驗而得。
裱褙書頁 全臺第一
為了保護文字,徐美文使用日本製薄如蟬翼的修復紙「典具帖」,貼合在古蘭經書頁。為了避免字體因為膠的水份暈開,徐美文用擰乾的棉布慢慢推、滾、壓,這是圖書醫院首次,也是全臺第一個使用的書頁修復方式。
採用書畫裱褙技術修補紙張,徐美文讓每一頁經書都呈現視覺的美感,「我有學過書畫裱褙,所以我是第一次把書當成畫一樣來修補,所以每一頁的古蘭經,都像是一幅畫。」透過裱褙的方式修復,讓這本 500 年歷史的古蘭經書頁,每一頁都鍍上一層保護膜。
尊重經典 恭敬守戒
通常修復一頁古蘭經,都要花上半天的時間,後來秉持尊重典籍的心,徐美文開始遵守穆斯林戒律不吃豬肉,幾乎每天對著古蘭經祈禱修復順利,冥冥之中彷彿有股力量推著她前行,「剛開始我的速度挺慢的,但是從我不吃豬肉開始,很神奇,一天可以修個四、五頁」,徐美文從當初接到任務時沒有信心完成,在此時轉而找回堅定的力量。
封面裂損 修復卡關
徐美文修補完五百多頁的經文後,卻遇到一個讓她幾乎想要放棄的大難題。
由於牛皮製的封面已經硬化且裂損嚴重,佛教又提倡不殺生,所以徐美文不希望使用動物的皮革,但是,用一般的合成皮,又無法呈現歷史感,與修舊如舊的原則相悖。
就在徐美文感到無助之時,彷彿獲得古蘭經的指引般,讓她找到一種美國最新的技術,以紙張製作新的外殼,再黏回舊有封面,還原這本五百年歷史古蘭經的本來面目。
傳承文化 經典再現
每一道修復的工序都很費時,徐美文小心翼翼地細心考究、精細拆解清潔、多次試驗,許多時候是從零開始摸索學習,堪稱是「五心級」修復,她跟團隊以耐心、細心、誠心與精進心,以將近三年的時間,於去年六月完成這本五百年歷史的手抄本古蘭經修復。
經歷這個辛苦的修練過程,徐美文心有所感:「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修復古本,這是因為歷史意義與紙張的價值,我們現在所做的正是重現歷史軌跡、文化傳承。」
傳世 成就千年古蘭經
臺灣圖書館館長曹翠英指出,古蘭經是伊斯蘭教非常重要的經典,透過修復保存歷史文化;證嚴法師委託國臺圖修復古蘭經,象徵著跨宗教的尊重,讓這本 500 年歷史的古蘭經手抄本得以再續五百年。
大愛電視紀錄片「修復古蘭經:本來面目-百年古蘭經的逆旅」拍下古蘭經修復過程,榮獲2014年第5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宗教類影片製作銀獎
統籌|崔菊芬
撰文|崔菊芬 視覺網頁設計|曾釋嫻
圖像|劉子正、鄧志銘、楊景卉、顏婉婷
參考資料|大愛全紀實紀錄片、慈濟月刊、經典雜誌、大愛新聞
統籌|崔菊芬
撰文|崔菊芬
視覺網頁設計|曾釋嫻
圖像|劉子正、鄧志銘、楊景卉、顏婉婷
參考資料|大愛全紀實紀錄片、慈濟月刊、經典雜誌、大愛新聞